胡小娟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其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当今世界方兴未艾的科技革命是基于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生产制造技术的突破性创新和大规模产业化。美、日、德等工业强国正积极推进“再工业化”战略,试图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来促进新兴技术的创新与新兴部门的形成。2015年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则确定了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十大重点领域,并明确了这些领域的技术路线和发展方向。
装备制造业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强、产业关联度高等特征,要求相关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先行。为此,长株潭在开展“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创建过程中,应注重加强基础研究、促进共性技术开发。
实践表明,只有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不断推陈出新,一个国家或地区才可以取得技术和工业的快速进步,才能在世界贸易中获得强大竞争优势,才可以保持经济和技术的持续繁荣。而装备制造业基础研究的突破往往意味着有重大技术创新的机会,直至打破原有的产业技术路线;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的开发常常对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产业技术的关联性、产业技术的外溢性、产业技术的共享性均产生重大影响。我国高铁产业的快速成功发展,就生动体现了基础研究在技术追赶中的支撑作用。
近年来,湖南装备工业步入了发展快车道,一批优势产业迈入了全国行业前列,如工程机械装备、电力牵引轨道交通设备、超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装备等;一批龙头企业加快壮大,如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南车株机、湘电集团等;一批装备制造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园区带动产业集聚发展,如长沙“麓谷”、株洲“动力谷”、湘潭“智造谷”等。装备制造工业已成为我省工业经济第一大支柱产业。
但大而不强是我省也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共同的特点。其发展模式普遍存在“一弱、二靠、三低、四缺、五失衡”缺陷,即自主创新的能力较弱;对外资、外国技术依赖严重;低价竞争、低端产业、低附加值;缺核心技术、缺世界性营销网络、缺世界顶级企业、缺国际品牌;贸易增长结构失衡、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失衡、各服务功能发展失衡、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支撑失衡、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发展失衡--导致传统产业中的高端生产装备和核心零部件技术长期受制于人,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竞争力差距大;在新兴技术和产业领域对全球竞争的制高点掌控不足。这也是长期以来企业对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带来的后果。
从我省的实践看,在先进装备领域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模仿设计制造的产品居多,真正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再创新形成自主核心技术的产品偏少,产业内“产学研用”联合创新体系和技术平台建设滞后,国际市场竞争力弱。
如何推动长株潭地区乃至全省装备制造业强化基础研究与共性技术开发?笔者建议--
加大政府对基础性、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快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组织建设。鉴于“产学研用”合作是产业共性技术研发较为有效的组织形式,政府应研究制定专门针对“产学研用”合作的政策法规,并加强统筹协调。应以高层次人才为依托,建立湖南工业技术研究院,为重点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共性技术支持。针对关键性、基础性和一般性等不同层次的共性技术,政府应采取不同的组织模式。
强化顶层设计,加强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发展战略规划。应科学编制重大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规划,筛选出不同阶段亟需突破的关键共性技术,给予重点扶持和培育,并将这一工作长期化、制度化;探索建设湖南省重点装备制造业联盟“专利池”,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构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评估体系,为科学评估重大技术装备行业发展状况、制定和落实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政策与规划提供依据。
健全技术经济政策,支持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扩散和应用。应研究制定对特定共性技术的补贴政策、对成果交易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研发主体的金融支持政策以及有利于成果扩散的知识产权政策等,来促进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扩散和应用。基于产业共性技术扩散长期的动态发展过程,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发展模式,同时配套财税政策优惠、政府采购等举措推动共性技术扩散。
重视基础科学研究,鼓励专有技术开发。政府应加大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有针对性地选择有助于先进制造核心技术研发和突破的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课题进行前期攻关;应加强测试测量技术研发及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与完善,建立实验数据库;要鼓励企业开展专有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为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渗透及扩散提供“牵引力”。
文章来源:《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网址: http://www.xdzzjsyzb.cn/zonghexinwen/2020/0709/353.html
上一篇:【德卡机器人】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
下一篇:晋江装备制造业加速鸟枪换炮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投稿 |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编辑部|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版面费 |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论文发表 |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